>您当前的位置:红斑狼疮 > 红斑狼疮危害

狼疮细胞

  狼疮细胞是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存在的一种特异性细胞,狼疮细胞检查是确诊红斑狼疮的一种可靠方法,由于方法繁琐,目前已基本被抗核抗体所取代。狼疮细胞最早是一个叫Hargraves(1984)的人在骨髓中发现的,Haserick(1949)从外周血中找到狼疮细胞 Miecher(1954)证明红斑狼疮细胞因子为一种抗核因子,是一种γ球蛋白现已明确形成狼疮细胞需要4个因素:①狼疮细胞因子,是一种抗核蛋白抗体,存在于外周血、骨髓、心包、胸腔和腹腔积液、疱液和脑脊液中;②受损伤或死亡的细胞核,各种器官的细胞核均可与狼疮细胞因子起作用;③活跃的吞噬细胞,一般为中性粒细胞;④补体;在吞噬时需要补体的参与狼疮细胞形成的过程,首先为狼疮细胞因子与受损伤或死亡的细胞核起作用,使细胞核胀大,失去其染色质结构,核膜溶解,变成均匀无结构物质,形成所谓"匀圆体",细胞膜破裂,匀圆体堕入血液,许多吞噬细胞聚合来吞噬此变性的核,形成花瓣形细胞簇,随后此变性核被一个吞噬细胞所吞噬,就形成"狼疮细胞",补体参与起促进吞噬作用

  约40-70%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狼疮细胞检查阳性其他疾病如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约10%病例可查见该细胞此外,慢性活动性肝炎,药疹(如普鲁卡因酰胺及肼酞嗪)等引起的药物性狼疮也可阳性 。

  用检测狼疮细胞来诊断红斑狼疮已沿用了许多年,过去认为是特异性的诊断,随着对红斑狼疮的认识,现在已有新的观点。它并非高度特异,可出现在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硬皮病等多种风湿病中,但在红斑狼疮中的阳性率可高达40%一70%。 

  由于种种原因,机体产生了抗细胞核蛋白的抗体,它和核蛋白结合后形成一种复合物,可被人体内的多核白细胞吞噬,这种吞噬了复合物的白细胞就称为狼疮细胞。我们可以在外周血和骨髓中找到,一般要检查多次才能在一些活动性红斑狼疮病人血中找到。 

红斑狼疮细胞检查

  1 原理红斑狼疮患者血液内的红斑狼疮因子为一种抗核蛋白的IgG抗体,它作用于细胞膜使之受损伤,并使细胞核肿大,失去原有的染色质致密结构, 形成一种均匀无结构的园形烟雾状物质,称均匀体.这种均匀体蛋白被成熟的中性多核细胞吞噬后即为红斑狠疮细胞.这种现象在体外形成,故须在抽静脉血后给予一定的条件和在适当的温度下放置一定时间,促使其形成.

  2 操作步骤:编辑本段(1)抽取患者血液2-3ml,注入干燥洁净试管内,于室温待凝.

  (2)于凝固刚形成时,用竹签将凝块搅伴碎,并将残余凝块除去.

  (3)以2000r/min 离心沉淀10 分钟,使白细胞聚集在同一层面,以利于狼疮细胞形成.

  (4)置370 C孵箱内孵育2小时.

  (5) 取出白细胞层及其上下各少许,置红细胞比积管内.以2000r/min,沉淀10分钟.

  (6) 吸取上层液,轻轻吸取白细胞层,制成薄片3-4张.

  (7) 以瑞氏染液染色 镜检.

  3 注意事项:

  (1)整个操作时间不能超过3小时, 时间过短,狼疮细胞形成不佳;时间过长,细胞溶解过多,影响检出.

  (2)注意与果馅细胞鉴别 .果馅细胞多为单核细胞吞噬淋巴细胞的核所形成,核仍保持染色质结构和染色特性(着紫红色).

  更多: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LE细胞检查为其诊断筛选性指标之一。   

  (一)LE细胞的形成 SLE患者的血液及其它体液中都存在着红斑狼疮因子,该因子属IgG型抗核蛋白抗体,在体外它可使受累的白细胞核的DNA解聚,失去其原有的结构变为肿脏的“游离均匀”。均匀体可吸引具有吞噬能力的中性粒细胞在其周围形成“花形细胞簇”,最后被其中的一个中性粒细胞吞噬而成为红斑狼疮细胞。  

  (二)方法 脱纤维法、血块法等

  (三)结果报告  

  1.游离均匀体 为淡红色云雾状均匀体,游离于血片中。   

  2.花形细胞簇 均匀体周围吸引了若干个完整的中性粒细胞形成花簇状。   

  3.LE细胞 中性粒细胞内吞噬一个或数个均匀体,而细胞本身的核被挤在一边但保持着正常的染色质结构。

  必须找到典型的LE细胞才能报告阳性结果仅见游离均匀体或花型细胞簇不足以作为找到LE细胞的依据,应反复检查。   

  (四)临床意义 SLE患者LE细胞阳性率多为70~90%,是该病较古老的辅助诊断方法,在疾病缓解期或应用激素治疗后则不易找到LE细胞。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硬皮病、活动性肝炎等也可见到LE细胞。   

  (五)注意事项  

  1.取得血标本后应立即进行处理,否则均匀体及LE细胞退化而造成假阴性。   

  2.孵育时间37℃ 2小时,不得过长或过短。   

  3.为提高检出阳性率应检查多张血涂片。

热点关注红斑狼疮症状 红斑狼疮治疗 红斑狼疮病因 红斑狼疮诊断 红斑狼疮危害 红斑狼疮预防 红斑狼疮药物 红斑狼疮偏方